林筠儒:彰化縣學生代表 初進國中看到新課表著實期待。
我身體裡的細胞在更新,我對愛和陪伴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和需求。他離開這城市的那天,發訊息給我:「在我們重逢的那一刻,我就知道你放下了,因為你看我的眼神裡不再有星星。
我心平氣和地和他坐在我喜歡的餐廳裡,聽他說起這些年在國外的事。他背著雙肩包,站在漫天大雪裡,俊朗的模樣分毫未改變。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?就像是我曾經為之付出過的真心,在時隔多年後的今天,無論以什麼樣的情緒和語言去回憶,都覺得太輕了、太淺了,所以很多時候都變成了不如不說。我像看見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,沒有心慌更沒有心動,連小小的緊張都沒有。需要珍惜的時候你沒珍惜,等我離開了,關係結束了,想反悔?不行,沒用的。
並不是你每次跑回來找我,我都是留在原地的。聽說他有一個難忘的青梅竹馬,我哭著回宿舍喝了酒。年紀小一點的孩子,在網路上的各項設定,常是由家長代勞,因此,你會擁有也保管孩子的帳號密碼。
所以我很掙扎,到底要不要和他談這件事。如果任意打開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房門,任意翻查他們的抽屜,或是未經同意就拆閱書信、日記等,孩子肯定會和你翻臉的。」原來,他是瞞著孩子才知道這些的,難怪擔心孩子生氣。侵犯孩子的隱私時,就道歉吧。
他或許可以這麼告訴孩子:「孩子,上個月我因為一時好奇,用你的帳號密碼登入臉書,我為此感到很抱歉,希望你可以原諒我。3C網路是工具,而不是玩具,不需要把它當成洪水猛獸,避之唯恐不及。
「難怪,你會怕孩子生氣,因為你侵犯到他的隱私了。我很擔心他,但又不知道怎麼和他談。文:陳志恆 不小心看到孩子的網路隱私時,怎麼辦? 有一次,有位家長來與我討論孩子的問題,他說:「上個月,我無意間看到孩子在臉書上的發文內容,真是令我擔心極了。即使如此,在登入前你都應該有個習慣,先知會孩子並讓他知道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。
我們得想想,為什麼孩子要在網路上寫這樣的文章呢?是要引起注意嗎?要討拍嗎?如果真的是這樣,孩子是否遇到困難了?是否生活不如意?是否過得不快樂?」 「你可以把你觀察到的現象當作媒介,去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與經驗,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你們的理解與支持,對於修復親子關係會很有幫助。你或許也會擔心,會不會被我罵、被我指責。想想你年輕的時候,就可以理解了。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脫癮而出不迷網:寫給網路原生世代父母的教養書》,圓神出版 作者:陳志恆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,可享全站83折優惠(成人商品、實體商品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,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)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
請讓孩子知道,你是想幫助他,而不是要指責他。」 我也常被如此賦予重任,但通常都會拒絕。
我想,你一定很受傷也很委屈吧?難怪你會寫出這樣的文字,是想抒發心情吧?」 待孩子的處境能被充分理解後,再開口提醒孩子網路上的禮節與注意事項,這樣,他們會比較願意接受。父母可以先客觀描述自己的發現,然後關心孩子的現況:「怎麼了呢?是不是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呢?」 聽聽孩子怎麼說,然後給予同理的回應:「原來是被好朋友背叛呀。
你能做的,就是同理他的感受:「我知道你感到很氣憤,覺得沒被尊重。把握教養核心,有時催油門,有時踩煞車,有品質的陪伴即是最終解方。同時,你在臉書上的很多祕密都被我看到了。而若因此而陷入關係困境,更要用誠實的態度去修補。允許孩子有與你討論的空間時,他便有機會學習如何有效溝通。要知道,當你越使出父母的權威,要孩子不能保有自己的祕密,孩子永遠有辦法瞞著你,甚至把你唬得一愣一愣的。
回到與這位家長的對話。你正在示範尊重,而孩子也在學習尊重。
當孩子慢慢長大,特別到了青少年期,會相當重視隱私,有許多祕密不想與父母分享,也會要求父母予以尊重。比較好的做法是適當地尊重孩子的隱私,如果想知道,應該要先徵得孩子同意,至少,也該先知會一聲。
這樣的觀念與做法,在實體世界與網路世界中同樣適用。」 「如果你覺得這是重要的問題,非談不可,那麼就誠實地告訴孩子,並跟他道歉吧。
你問:「為什麼這麼麻煩,孩子又不會知道?」這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。因為尊重是營造高品質親子關係的基礎。他們會說:「老師,我們說的話,孩子不願意聽,你來說,他比較會聽進去。」 「可是,我不知道怎麼開口?」 眼前的家長神色有些緊繃,我問:「你擔心什麼呢?」 「我不知道講了他會不會生氣,因為他是個暴躁易怒的孩子呀。
你可以告訴他,看到他在臉書上的發文覺得不妥,想和他討論一下,要注意網路上的用語與禮節,避免引發誤會,或者觸犯法律。即使是有限的隱私,也該被尊重 「嗯。
第一,如果害怕被討厭,而不願意與孩子直接溝通,那只是在討好孩子,創造一個親子和樂的假象,對他們是沒有幫助的。常常帶有消極、悲觀又負面的字句,有時候還會髒話連篇,具有強烈的攻擊性。
可是,我還有個擔心……」這位家長掙扎許久,終於說出口:「那天,我其實是偷偷登入他的帳號,才會知道這麼多的。第二,無法與孩子直接討論重要的話題,顯示親子溝通遇到瓶頸,請他人代為傳話,或許能收到暫時的效果,但長期以來,根本問題仍然沒有解決。
因為此舉正是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。無法誠實,就會破壞信任關係。問題是,父母就完全不能碰觸孩子的隱私嗎? 孩子越來越大時,他應該被允許擁有更多的隱私空間,但無論如何,都是「有限的隱私」,父母基於保護與照顧孩子的立場,還是有權知道那些祕密。我確實有點擔心……」在真誠道歉後,再開始與孩子討論網路內容的適切性。
」 眼前的家長點頭如搗蒜,我繼續說:「更重要的是,這是一個深入了解與協助孩子的契機。」 當然,孩子肯定會生氣的,你不能要孩子不生氣,你要允許他可以生氣。
」 在這個例子裡,比較好的溝通方式是「先同理,再講理」蔣孝武找幫派人物刺殺劉宜良(江南)的事就這樣風風雨雨的莫名了好多年,現在這已經不算是禁忌話題了,但在歐陽過世之前,社會還不像現在那麼透明化,仍然很少人敢公開談論此事,更不清楚前因後果,歐陽一直到過世前都在擔心小董的下落,當時只知道他逃到南美了,不知道究竟過得怎麼樣。
江南案之後的一清專案甚至二清三清,對台灣社會有很大的影響,幸好自從歐陽傑死裡逃生以後,他就打定主意不要招惹江湖事,我們也算是平安過了好幾年。那時媒體把他爸爸的事當宣傳,他也大方地讓大家調侃,說他是大哥的兒子,但我聽了總是有點捨不得,都會在旁囉唆兩句,阻止他們開玩笑。